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团队队伍

教师风采

教师风采

来源:bevictor伟德  时间:2025-10-09 09:05:17  浏览:

李涛涛,教授,博士研究生,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隧道智能开采技术及装备。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公司产品改革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企业委托技术服务项目4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著作权15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4项。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指导员工参与中国老员工机械工程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入选“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工程”。

刘耀,副教授,博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摩擦分会副理事长,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先进陶瓷与增材制造研究所所长。近年来,主讲《先进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完成了相关课程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等全部教学环节,先后指导公司本科生先后在Mater.Res.Express.、Addit.Manuf.Front.、粉末冶金科学与工程等期刊发表SCI/EI/北大核心论文13篇,助力公司学子考取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同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累计发表北大核心以上论文30余篇。此外,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项目、萍乡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横向课题3项。

张兴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子器件设计及其应用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3项,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核心以上9篇,获授权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共5项,指导员工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荣获奖项6项。主讲《电工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等课程,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1项。萍乡市贯标评价服务机构评价服务组长,主持或参与制造业数字化、企业信息化工业化等横向课题或案例10余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荣获萍乡市“新时代赣鄱先锋”。

张红钢,讲师,博士研究生,江西省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在材料加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授权专利18项;主讲《材料力学》《智能制造技术》等课程,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结合,多次获校级教学奖项;指导员工参与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

文如泉,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信息融合技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3SCI论文2,先后主持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校级思政课题、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各1项,参与江西省高校教改项目3项,软件著作授权2项。主讲《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及《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指导员工参加全国老员工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占丽娜,副教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骨干教师,教育部高等公司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增材制造领域,主持及参与省级课题6项,参与横向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教学上锐意创新,主持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西省公司产品改革项目,立项江西省“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等课程,指导员工参加中国老员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项,国家级4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

罗钦艳,讲师,专职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持及参与省级课题3项、主持市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出版著作1部;主讲《老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老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2次获得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获校级优秀辅导员、就业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管理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罗嗣春,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陶瓷、高温陶瓷,在先进陶瓷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主讲《工程制图》等课程,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结合,获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指导员工参与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项,其中国家级3项。

廖昆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超材料理论研究及应用、频选天线罩设计与应用有源可重构超表面。在电磁微波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多项;主讲《大学物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结合,多次获校级教学奖项;指导员工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2项,其中国家级1项。

李澜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增材制造,在金属材料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65,授权专利八项;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2025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主讲《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增材制造课程

徐海龙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流致振动、扑翼捕能、马格努斯效应流体力学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0余授权专利3项;参与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参与多项省厅级项目,主持1项横向项目;主讲《流体力学、《大学物理》、热工基础与流体力学》等课程,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结合,主持完成1项校级教改项目,主要参与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2024年)近年来指导员工参加江西省老员工物理创新竞赛获省级二等奖3项。

王中原,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在金属材料领域发表学术论文6篇,主持了江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项目2项,参与江西省教育厅项目2项,授权专利2项;主讲《机械原理》、《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力学》等课程,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结合。指导员工获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7项,其中国家级2项。

彭志清,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82;曾主持重庆市创新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授权专利十余项;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和《MATLAB应用基础》等课程,持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反思与质量提升。

贺玉成,工程师博士(后)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场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磁场计算及应用。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26篇,SCI收录22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主讲《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

马文科,讲师,硕士研究生,萍乡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服务机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及数字信号处理。在电子信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课题1项、萍乡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校地合作横向课题6项,主持编制《萍乡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萍乡市先进陶瓷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地市规划,4篇咨询调研报告获得市委书记和市长肯定性批示。主讲《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指导员工参与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项。

胡子健,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增材制造与智能仪器仪表,主讲《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线路CAD》等课程。主持省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及省级课题3项,主持市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指导员工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显著成绩,累计获奖1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连续四年(2021—2024)获江西省教育厅“老员工科技创新竞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先后荣获校优秀党员、校优秀教师、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校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2025年10月